服贸之窗

全国最早的服务外包行业之一

您的位置:首页 > 服贸之窗 > 业界动态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 三年完成203项改革任务,市场主体近6万户
发布时间:2020-04-29来源:原创文章浏览次数:890

武汉自贸区三年完成203项改革任务,市场主体近6万户

联想大楼

东湖综合保税区

光电子信息产业-烽火科技实验室

武汉未来科技城

世界500强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张宇锋、全国最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等全球知名企业代表近日接连来汉,加速推进公司在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的重大项目。

“登高望远,其命维新”,带着“改革创新”基因出生的武汉自贸片区,位于武汉之东,“东风起时,春也在此先至”。武汉自贸片区不仅是疫后重振走在前列,作为湖北省、中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试验田”,长期以来,更是责任在肩,事必在前,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增强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的供给能力。

时间回溯至2017年4月,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挂牌成立,当时提出“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争建成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如今,三年之期已至,回望为了更好远航。国家划定的70平方公里武汉自贸片区,正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也是湖北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的板块和最成熟的区域。这片热土,还有一个更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光谷”。

三载之约,筚路蓝缕。当初定下的207项改革任务,203项基本完成,向全国输送了“三办改革”“八双五联”等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去年,武汉自贸片区GDP实现两位数增长,多项关键经济指标排名武汉市第一,多个核心指标逆势上扬,武汉自贸片区在区域经济的引领地位愈发稳健。

制度创新:在第三批15个自贸片区中排名第一

4月22日,离汉通道解除管控两周,武汉自贸片区实现1451家“四上”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逐步恢复正常运行。

两天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西廷来到武汉,加速推进武汉自贸片区迈瑞医疗全球研发中心项目,他说,一如既往看好,一如既往支持,将加快项目落地,助力疫后重振。

在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关键期”,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在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8年的他,再次来到武汉,推动疫情后落在武汉自贸片区的全球研发中心建设。

早在4个月前,2019年12月24日上午9时,光谷商事登记中心工作人员雷青收到深圳南山区寄来的一份快件,里面正是迈瑞在自贸区注册的相关材料,一个小时不到,迈瑞医疗研发中心在武汉注册成功,没有一个迈瑞工作人员到现场办理,基于“人脸识别”的实名认证系统,跨越千里完成迈瑞深圳法人及股东的认证。

事后,雷青说,并不知道迈瑞是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每年这样的全程帮办有100多次,“一视同仁的高效,才是好的营商环境”。

“企业发展最终要靠市场。”迈瑞落地前,李西廷多次到武汉自贸片区现场勘查核算后,最终将园区落地面积定在110亩,“退回”了武汉自贸片区预留的50亩,不多拿一寸地、不要特殊优惠政策的背后,更是对武汉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的高度尊重。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跨越千里的“网上办”,减少企业千里的劳累奔波,企业在此感受到武汉自贸片区的高效政务服务,相比特殊优惠政策,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2017年4月武汉自贸片区挂牌时,在全国率先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三办改革”,当年底,国家主要领导考察武汉自贸片区政务服务中心,点赞武汉自贸片区“一次办”“马上办”到“网上办”。

虽然“三办”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企业对政务服务的要求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去年,武汉自贸片区为解决企业小烦恼,“三办”升级成“四办”,“就近办”成了制度创新的新方向。

武汉自贸片区挂牌以来,截至2020年2月底,累计新设企业35734家,在全市、全省领跑,快速发展,自然也少不了成长的烦恼。武汉自贸片区企业“落地快”的同时,“注销难”“被老板”等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一家企业退出市场,涉及工商、税务、人社等多部门,这不但是武汉自贸片区难题,也是全国的难点。

“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营商环境,就要努力为企业营造什么样的营商环境。”

武汉自贸片区率先在全省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最大程度简化事前审批,但也意味着事中事后监管必须跟上。武汉自贸片区市场主体快速增加,政务人员数量相对恒定,是发展紧逼改革,更是主动改革推动发展创新,武汉自贸片区自成立起,把“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监管”的模式作为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不打“人海战”,以信息共享、部门高效联办,对疑难问题“治病断根”。

武汉自贸片区在全省率先研发“企业登记信息远程核实系统”,从源头上解决了“被老板”问题;截至目前已办理业务2.2万件,累计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股东及企业高管10余万人次。

武汉市圆舞曲科技有限公司在办理简易注销手续时,只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布公告,20天公告期届满后,到登记窗口办理,半小时内即拿到了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办理时间提速55%,也为每家企业省去了数百元登报公告的费用,实现“省时、省力、省钱”的全方位为企业减负。

企业自由度是衡量自贸区创新力建设的重要标准,自由来自对体制的突破,更来自保护“自由”的体制的建立,“在破中求立,立中创新,新中争先”,有法可依,来去自由,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在快速的流动中,聚集、沉淀。

三年起步,武汉自贸片区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内自贸区研究权威机构发布的“2018—2019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武汉自贸片区在第三批15个自贸片区中排名第一。

人才森林:一只只金凤凰从这里飞出,上市企业达46家

开放高地:

搭好联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跳板”

“买全球,卖全球”。武汉作为内陆城市,要通江达海、货通有无,武汉自贸片区就是联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跳板”。

“疫情发生以来,全球采购肉类,持续向武汉市场投放,目前冷库里还有西班牙进口的牛肉近2000吨。”金宇公司董事长任超在疫情期间一直在忙着沟通国外供应商,全球采购肉类,平价投放武汉市场。

他说,武汉肉类进口的优势,得益于自贸区的进口肉类“港—区”直通查验管理模式,极大提升了公司进口肉类的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这在此次疫情中也得到体现。

武汉自贸片区企业从口岸进口的肉类产品,只需在口岸实施集装箱外表消毒后,整箱直接运至东湖综保区指定查验场,口岸功能延伸到了查验场的特殊监管区域,无需两次开箱、两次查验,提升了通关查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运输、仓储等成本,促进了口岸与自贸区的协调联动发展。

武汉自贸片区成立以来,创新服务企业形式,去年初,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上线了全国首个无票免税平台,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出口成本;“集中审图、集中查验”,包裹从入区到出区的平均时效从3天压缩至1天内;充分发挥综保区政策功能,完成湖北自贸区首笔整车进口保税仓储业务、全省首单保税融资租赁业务。

武汉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企业加速在区内聚集,跨境电商业务增长迅速,去年,进出口总计约360万票,占全市总体业务量的75%。

武汉自贸片区挂牌以来,截至2020年2月底,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8.63亿美元,累计进出口总额3700亿元。

“高校众多,很有发展潜力,人才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好”。

一语洞见武汉自贸片区发展的“人才密码”。

武汉自贸片区是全球大学生最为密集之地,与此同时,这里也聚集着4名诺奖得主、66名中外院士、404名国家高层次人才、7000多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在企博士超过万名。

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聚集区。聚集“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首先是需要有大量富有“科技”含量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武汉自贸片区的优势所在。

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是武汉自贸片区內省级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创办企业,疫情期间,该检验所被指定为火神山医院合作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该企业向商业银行提出“人才抗疫贷”申请后,商业银行安排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第一时间与企业对接,为企业快速审批2000万元授信额度,极大缓解了企业在特殊时期的资金困境。

“人才”资源变“人财”资源,武汉自贸片区在疫情期间,创造性地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人才抗疫贷”,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额度和最长期限10年、更优惠利率的高效便捷融资渠道。特殊时期,有着服务人才的特殊政策,不但助力复工复产加速,更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因势利导,时刻站在企业角度想问题,“人才抗疫贷”可见一斑。武汉自贸片区自3月23日发布“人才抗疫贷”金融服务方案以来,在半个月时间內,受理线上优先申请贷款404笔。

国内国外两个“开放”。目前,武汉自贸片区的常住外籍人数已超过6000;与此相对应的是武汉自贸片区已有1065家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其中施耐德、IBM、辉瑞、西门子、费森尤斯、霍尼韦尔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

外资企业聚集,也带来对专业服务机构的需求,去年3月,武汉自贸片区引进湖北省首家外商独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邦知识产权事务所在此落地。

近年来,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尚德机构等超过80家国内知名科创企业相继落户于此,催生出国内企业“第二总部”现象。前不久,华为、腾讯、小米、字节跳动、尚德机构等国内互联网企业纷纷表态在武汉加码投资。

看重武汉自贸片区人才资源,大多落户在此的企业,把企业发展中人才最富集的“研发中心”作为落户的标配。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武汉自贸片区做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跳板”,每年财政科研支出保持10%的增长,大力支持研发及成果转化,极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森林里,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近日,长江存储最新128层QLC 3D NAND闪存,宣布在武汉自贸片区研发成功,这是全球首款128层QLC闪存,“跻身国际主流芯片存储产品,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去年,中国信科集团联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研制出我国首款商用“100G硅光收发芯片”,填补产业空白;长飞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掌握四种光纤预制棒制造核心技术企业;高德红外热成像技术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一批在全球极具竞争力的技术在武汉自贸片区诞生。

天高有鸟飞,海阔有鱼跃。截至去年底,武汉自贸片区上市企业达46家,是全国上市公司最为密集地之一。

改革先行:

市场主体近6万户

其中企业超5万户,增幅超过30%

改革开放一盘棋,武汉自贸片区是湖北省、是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棋眼”,“棋眼”活,全盘活。

自贸区是“试验田”,肩负国家战略重任,“独乐乐,更要与人乐乐”。武汉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把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用好,不但促进了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省、全国输送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7年,武汉自贸片区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率先试行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 ,如今已在全国推广,使企业、群众在办事方式、办事效率上获得感大幅提升。

破解“被老板”“注销难”的“互联网+监管”——“八双五联”智慧监管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推介。

2017年4月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后,国地税一窗通办在武汉自贸片区率先试点,实现了国、地税合作共赢,2018年即在全省推广。近期,武汉自贸片区又在全省率先推出税务云服务,通过网上在线辅导,对接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

截至目前,武汉自贸片区高标准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武汉自贸片区实施方案中的207项改革工作事项,已完成和基本完成203项,完成率98.1%。目前,武汉自贸片区有市场主体59949户,其中企业数量达50000户,市场主体数量增幅超过30%。

当前,武汉自贸片区正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度重视高校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做强大学创新创业集聚带,形成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武汉自贸片区,行百里者半九十,担当着制度创新“试验田”、产业集聚“高地”、对外开放“窗口”……角色越多,担着的使命也就越多,如今,“创新光谷、富强光谷和美丽光谷”的“三个光谷”“光谷科技大走廊”等蓝图已走笔开描,这70平方公里蕴涵着的“改革创新”基因,必将持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担当作为,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撰文:谷雨 龙霄 熊琪

"楚才回家"官方微信

协会官方微信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软件园中路光谷软件园C6栋505室 027-87204909

Copyright 2018. 武汉市服务贸易(外包)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9327号-2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37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