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早的服务外包行业之一
王忠林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用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建设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以人才的风云际会助推发展的风生水起。坚持以事业聚才,树立“大人才观”,实施武汉英才“拔节行动”“学子留汉工程”“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培育集聚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坚持以政策引才,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科研人员在市内企业、高校、院所间柔性流动;坚持以环境留才,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探索全面放开高端人才购房、子女入学等限制,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要激发自主创新的志气,加快建设“国之重器”的平台载体,围绕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湖北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平台体系,聚人才、聚技术、聚产业、聚资本,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突出集中度显示度,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实现创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国之重器”;突出引领型突破型,加快建设湖北实验室,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突出先进性开放性,加快提升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现有设施建设水平,布局建设生物医学成像、武汉光源等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硬支撑。
“抗击疫情,武汉是英雄之城;推进成果转化,我们也要有英雄之胆!”王忠林指出,要以思想解放引领创新突围,提振敢闯敢干的胆气,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要强化名校名企名城合作,用心用情服务在汉高校院所,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城市空间承载作用,探索成立联系服务高校院所的专职机构,构筑“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协同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组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金融催化作用,抢抓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机遇,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牵线搭桥,让他们在知音故里相遇相知、续写高山流水佳话。
王忠林强调,推进科技创新,不为一事谋、一时谋,而是为全局计、为长远计,是系统工程、非凡之事。要保持奋勇争先的锐气,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在全市上下营造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良好氛围,汇聚成与时代同发展、与城市共奋进的创新热潮。要按下狠抓落实“快进键”,把发展重心、要素资源、财政政策、工作力量向创新聚焦、倾斜;点燃协同创新“强引擎”,配套出台“创新地图”,促进各区聚焦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跑出创新服务“加速度”,成立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开放更多城市应用场景,建立健全“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包容审慎监管体系,当好创新领先用户,努力把武汉建成广大创客“首选地”、科技创新“强磁场”、经济发展“聚宝盆”。
围绕贯彻落实会议要求,程用文指出,各级各部门要紧盯“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加快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变成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紧盯“第一要务”,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聚力抓攻关、抓转化、抓主体,发挥创新激活经济增长动能的“乘数效应”;紧盯“第一资源”,大兴尊才爱才用才之风,大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圈,汇聚强大创新力量;紧盯“第一责任”,加快推进东湖科学城、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现代化大武汉建设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会前,市领导会见部分两院院士、高校院所负责同志。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山,市政协主席杨智,市领导张曙、曹裕江、胡亚波、李义龙、张世华、汪祥旺、龙良文、彭浩、江伟、张文彤、陈红辉、杨军等与会。
"楚才回家"官方微信
协会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8. 武汉市服务贸易(外包)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9327号-2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