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早的服务外包行业之一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1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考察时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三赴武汉光谷考察。
在2013年7月21日的那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谷展示中心,详细观看了光纤通信、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创新成果展示,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在光谷,大国领袖讲得最多的,是科技创新。嘱托之重,期望之殷,至今强烈震撼着在现场聆听讲话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人员。
近日,长江日报全媒体报道团走进武汉光谷,看这里牢记嘱托的“追光”实践。
■ 创新光谷
全球首创成果批量涌现
今年4月的一份发展报告显示,扎根于光谷的锐科激光,已基本追平国外头部激光器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此时,距离这家企业于国外垄断中白手起家只过去了15年。
“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光谷展示中心这样强调,锐科激光总工程师闫大鹏在现场聆听。作为光纤激光技术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对总书记的话语深有感触。
那一年,首台国产万瓦光纤激光器在锐科激光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研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历史,让同类进口产品价格从最初的700多万元直接降到了70万元左右。
锐科激光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杰2007年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锐科激光,与这家企业一起奋斗成长。“那时候公司没几个人,我们白天一起做实验,晚上就睡在公司,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光纤激光器。”他深有感触地说,“创新是我们的生命力,必须往前跑,否则就会被赶超或淘汰。”
如今,锐科激光在光纤激光功率合成、大模场激光光纤、半导体激光泵浦源等领域取得了100多项技术创新突破,打破多项技术瓶颈,大大提升了我国大型装备制造水平。
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锐科激光是众多奋力追求创新突破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在光谷,一大批创新成果接连涌现: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个400G硅光模块、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国内首台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全球首颗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水稻转基因重组生产人血清白蛋白……
■ 产业光谷
高新企业数量是十年前的六倍多
最近,湖北发布最新一轮332家“金种子”企业名单,这些企业是冲刺上市的第一梯队,是最具含金量的上市后备梯队。其中光谷企业107家,约占三分之一。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光谷考察时强调,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2013年以来,光谷几乎以每年诞生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位于光谷五路的光谷中心城,被称为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研发总部云集,没有机器轰鸣,也没有产业工人穿梭不息,但凭着智慧“大脑”的高速运转,撬动2000亿元产值的产业活力。
从近十年来新注册的企业数据看,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从672家增至近4300家,瞪羚企业从161家增至502家,从光谷走出6家独角兽企业,2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57家上市公司。此外,拥有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超过40家,省级创新平台近400家。
创新是光谷的立身之本。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科教资源对高新区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光谷是搭建创新的平台,利用好区域内的技术资源,推动成果的转化。让大学的成果到市场上、产业上得到应用,内在的创新动力不断释放。
创新这个“决定性因素”“第一动力”,不断在光谷催生产业,赋能未来。光电子30年,集成电路16年,生物医药14年,厚积薄发,做一个成一个。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发改局局长李旅介绍,目前,东湖高新区正在打造“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导,新经济、新消费两大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221”现代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人才光谷
平均每天307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最近,在光谷实行了十余年的“3551光谷人才计划”全面升级,将全面施行积分制。就在一年前,光谷出台“光谷人才11条”,引起全国关注,这是在全国首创人才注册制、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
刘德珩是“光谷人才计划”中的一员。2016年,32岁的刘德珩放弃海外高薪,携家归国,来到光谷创业。
“在华科读的书,对光谷有感情。”他选择光谷的理由很简单。“光谷是一个科技创新聚集的地方。”刘德珩说,人才和政策都适合一家芯片企业扎根生长。怀揣打造中国芯的梦想,他创办了武汉市聚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业界最高精度、最低噪声的气压高度计芯片,打破了国外垄断。
到今年,聚芯微电子服务全球上亿手机用户,半年内完成两轮亿级融资。与此同时,企业目前拥有200多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超八成,其中六成以上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海归占比达20%—30%。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大批人才,这样的例子在光谷比比皆是。
如今在光谷,共集聚4名诺奖得主、70名中外院士、8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4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人才和2905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与常住外籍人员数量近2万人。
近年来,平均每一天,有307名大学生来光谷就业创业。
人才活力的释放,不断催生创新的成果,一批全球、全国首创汇聚光谷——
高德红外自主研发的红外探测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嘉仪通研发出世界首台纳米级薄膜材料光功率热分析仪;人福医药首创全球肿瘤精准治疗新技术……
以人才机制创新为引擎,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也正在光谷生动实践。“揭榜挂帅”和“赛马制”落地,在集成电路、激光、新型显示、生命健康等领域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武汉知识产权法院落地,加快组建光谷人才集团,优化光谷人才基金运营机制,加大对人才团队、人才项目投资力度。光谷这片热土,越来越成为人才挥洒的舞台,持续不断地涌动着创新活力。
"楚才回家"官方微信
协会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8. 武汉市服务贸易(外包)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9327号-2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