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之窗

全国最早的服务外包行业之一

您的位置:首页 > 服贸之窗 > 协会新闻
七十年,中国外贸的“超级进化”
发布时间:2019-09-23来源:原创文章浏览次数:139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贸历程可谓筚路蓝缕,从全球贸易体系中积贫积弱的一员跃升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同时也完成了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向贡献者的角色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不平凡的征程中,中国外贸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跨越,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记者采访的许多外贸企业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中国外贸的“超级进化”历程。

 

壮士断腕拼技术

“我们遇到过最好的年代,也走过最艰难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有过商海沉浮经历的中国外贸人是幸运的,我们随时代和国家一起成长,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商界征战了20多年的浙江飞剑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飞剑这样总结自己的前半生。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加入世贸组织、设立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举措使对外贸易驶入高速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中国外贸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达到30.51万亿元,对比改革开放初期,外贸规模提升近860倍。

1990~2010年是中国外贸人的黄金时代。夏飞剑回忆说:“赚钱太容易了,民企只需要把低价仿制的产品运出去,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规矩,因为没有规矩。”

从2011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夏飞剑明显感到外贸企业的日子不像以前那么好过了。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发展带动行业转型,倒买倒卖赚差价行不通了,靠廉价谋销售的企业利润如纸一样薄,有规模的公司都在拼技术、拼设计、拼品牌,这是外贸行业自2011年至今极为重要的一个转变。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成为昨天。

“这种挑战是效率提升和技术创新的挑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面对的。这种挑战会倒逼企业产生危机感,提升产品质量、品牌、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打造新的外贸增长点,以新的竞争优势和商业模式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是业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事实也的确如此。夏飞剑深知,掌握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为此,他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研发设计,进行无数次的实验。经过6年的实践,公司自主研发的钛晶保温杯去年正式上线,并入围中国工业设计领域设立的首个学院奖--中国智造大奖,受到美欧、日韩地区采购商的青睐。

这是夏飞剑带领公司开展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也是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梳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到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降到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到了2017年,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94.8%和5.2%。

“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王是业认为,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从过去产业链低端的加工角色向产业高附加值转型的大趋势愈加明显。

我们重视生产规模,但更看重自主品牌;拼的是自主核心技术,争的是技术制高点,舍得向技术研发砸钱。这是记者采访的许多外贸企业负责人常挂在嘴边的“箴言”。

 

顺势而为谋转型

规模效应为中国外贸发展打下了一片天地,但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中国外贸人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智能便捷、科技创新”的产品已成为许多外贸企业撬动海外市场的新“利刃”,凭借技术创新打上了中国品牌的烙印。

"楚才回家"官方微信

协会官方微信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软件园中路光谷软件园C6栋505室 027-87204909

Copyright 2018. 武汉市服务贸易(外包)协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9327号-2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友情链接--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3701号